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

李东垣妙治“大头瘟”

  • 发布时间:2023-01-02
  • 发布者: 王莉
  • 来源: 中医名家网
  • 阅读量:19073

古之智者,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古今之大医亦上观天象、俯察地理,以自然为师,寻找诊病思路。

李杲,金代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号东垣老人。他出生于富贵人家,衣食无忧,自幼习儒。其母病危,众医束手无策,最终在痛苦中死去。李东垣深受触动,自此之后,苦读中医经典,遍访名医,最终拜入易水学派张元素门下,立志成为医术高明、悲天悯人的大医。

1202年,政权更迭,战事连连,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那年春季,天气回温快且干燥,随即暴发了一场瘟疫。老百姓起初恶寒发热、浑身乏力,之后头面肿大、眼目难睁、呼吸困难、咽喉肿痛且出现蔓延传染趋势,医生们形象地称之为“大头瘟”。当时的医书中没有记载治疗此病的方法,众多医家绞尽脑汁,效仿仲景伤寒之法,大多承气泻下或清热解毒,皆无效。

李东垣想到了恩师张元素的教诲,即治病时也要考虑天人相应,“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盛,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罚无过,殊不知适其所至为故”。即人体上半身与天气对应,下半身与大地对应,患者多为火热毒邪,一派阳证、实证,且都聚集于人体头部、咽部等上焦部位。治法应当进攻人上焦之心肺间,火郁发之,集中药力将热毒向上发散以驱热毒外出,再配以清热泻火。倘若泻下,不仅邪无从出且诛伐无过,只会越治越重。遂开出方子,此方辛凉升散、疏风泻热、清热解毒,药到病除。只要有类似症状,百姓就抄方抓药,疗效甚佳,活人甚众。李东垣遂将此方刻到石头上,以流传百世。此方即为著名的普济消毒饮,方名有普济众生之义。

还有一案,亦是李东垣妙手回春之举。《名医类案》记载,一患者年近七十,忽有一日面红目赤,宛如醉酒,咯痰黏稠,头晕目眩,如踩棉花,头重脚轻,视物不清。李东垣判断此为上热下寒证。想清热泻火,可患者年事已高,不耐攻伐,难以处方。进退两难之时,李东垣又想到恩师张元素的教诲:“凡治上焦,譬犹乌集高巅,射而取之。”意为治疗上焦的疾病,就像鸟聚集在山顶,要用射箭的方法才能获得。于是,李东垣取头部两眉之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的方法以泻上焦火热。此法既能迅速清热解毒,又可避免寒凉药物损伤脾胃之阳。

古之医家多从大自然中获得独特的诊病思路处方用药。华佗因观察到水獭吃紫苏叶,给予紫苏叶以解过食虾蟹所导致的寒凉腹痛腹泻;元代医家滑寿,取梧桐叶得秋季肃降、收敛之气,助产妇成功生产;清代医家叶桂,取南瓜蒂输送营养给南瓜、最终瓜熟蒂落之象,助妊娠妇人安胎。人是自然界的成员,自然界的规律亦适用于人体,所谓格物致知也。

  • 健康检查
  • 经验丰富
  • 设备安全
  • 项目安全
  • 信息保存
  • 贴心服务

本站关键词:中医,中医名家,中医专家,中国中医,中医教授,全国名中医,中国名中医

友情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名家网 ICP备18008845号-1

在线联系
在线客服
TOP
扫一扫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