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

一代神医留遗风 千年芍香润古城

  • 发布时间:2023-01-02
  • 发布者: 王莉
  • 来源: 中医名家网
  • 阅读量:20123

安徽亳州华祖庵。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北望黄河,南襟江淮,东、北、西三面与河南省接壤。亳州有着悠久的历史。秦代以来,亳州先后称为焦、谯县、小黄县、谯郡、亳县。自古以来,亳州就与中医药有着不解之缘。

亳州中医药文化的华佗印记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的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农业始祖和医药鼻祖。周武王攻克殷商后,焦(今亳州)成为神农氏后人的受封之地。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躬耕农桑、春种秋收,同时继承先祖遗志,采集药草、弘扬医术,为亳州这块土地植入了中医药基因。

东汉末年,亳州声名鹊起,主要是因为这里走出两位名人,一位是医界翘楚、全科医家华佗,一位是曹魏政权奠基者曹操。令家乡人想不到的是,这两位同乡最终竟然成为一对生死冤家。

华佗树起了医药史的一座丰碑,《后汉书》《三国志》均为其作传,两者有部分文字相重合。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烽鼓不息,连年战乱,华佗在救治伤病员的过程中反复摸索、试验,发明了早于西方1600年的麻醉剂——麻沸散。他将其用于施行外科手术,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医疗奇迹。《后汉书·方术列传》描述了华佗运用麻沸散施行手术的过程:“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华佗成名之后,与曹操始有交集,但结局却是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曹操在中年以后,头风病日渐严重。华佗应召前来诊视,为曹操做针刺治疗后,疼痛立止。公元200年前后,华佗成为曹操的侍医。习惯游走于穷乡僻壤的华佗,总想回归民间继续做走方郎中。按《后汉书》的说法,华佗以取药方为由返回家乡。他回家以后,“因托妻疾,数期不反。操累书呼之,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事,独不肯至。操大怒,使人廉之,知妻诈疾,乃收付狱讯,考验首服。”曹操身边的人替华佗求情,“操不从,竟杀之”。《三国志·魏书二十九·方技传》中的记述与此大体相同,但另外补充了一个有关曹冲的细节。曹操的幼子曹冲,智力超人,小小年纪就想出为大象称重的妙招。曹冲13岁那年罹患怪病,不治而亡。曹操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华佗对于亳州的贡献,不仅在于为后人留下了关爱百姓、以医济世的中医精神,而且还在药材种植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相传,华佗在自家老宅后面辟药园、种药草、砌药池、建药房。他在药园中种植了多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包括麻沸散主药臭麻子花(即曼陀罗)。他确认了芍药根的止血、活血、镇痛、滋补、调经效用,让白芍成为人们熟知的常用药材。他不厌其烦地向人们传授中药材种植经验,引导亳州人养成种药草的习惯,后来民间有了“谯地无闲草”的俗语。唐代以后,亳州不仅发展成为白芍等药材的主要种植地,而且成为药材的重要集散地。明清时期繁荣的大型药材交易市场,使亳州赢得了“药都”的名号。

亳州药市的起步和兴盛

唐代天佑元年(904年),家乡人民为纪念和拜谒一代名医华佗,在谯城距涡河不远处修建了一座庙祠。因庙中历代住持皆为女僧,人们将其称为华祖庵。庙祠建成后,每年重阳节,当地的医家、药师借朝拜祭祀祖师之机,施医接诊,服务乡里;周边农民也会借此机会在庵前摆摊售卖采自野外或自己种植的药材。祭祀典礼逐渐演变成庙会性质的贸易集市,其规模扩大后,南北各地药商纷纷到亳州购买药材。亳州药市从唐末宋初起步到明清时期能够走向兴盛,仰仗于亳州的良好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

首先,由于自然环境适宜,亳州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亳州地处暖温带南缘、黄河和淮河之间,属于黄淮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缓,土壤肥沃,雨量适中,日照充足。亳州药农种植的药材,清代约有50多种,民国时期达140多种。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因药效突出,被药界誉为“四大亳药”。其中,芍药的种植面积最大。每到春夏之交,芍药花开时节,城里城外,花朵妩媚,花香扑鼻。1821年,清代桐城文士刘开在亳州修撰志书期间,到郊外观赏大片芍药田后,写下《城东观芍药歌》:“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

其次,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为药材在亳州集散提供便利、经济的运输方式和运输线路。亳州自古就有“南北通衢,中州锁钥”之称。亳州的陆上交通四通八达,多条车马大道由州城向四周辐射。淮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尉氏县的涡河,是河南与安徽之间运送物资的一条水运要道。乾隆年间《亳州志》云:“亳为中州门户,南北交途,东南控淮,西北接豫,涡河为域中之襟带,上承沙汴,下达山桑,百货辇来于雍梁,千樯转输于淮泗,其水陆之广袤,固淮西一都会也。”

明清时期,亳州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其中药商数量最多、实力最强。亳州城内有四五条街专门经营药材生意,仅里仁街、纸坊街、老花市街,就有药号、药行、药栈、药铺100多家。在亳州经营药材的各地客商在城内以乡帮而立门户,分为两广帮、山陕帮、河南帮、两江帮、徽州帮等。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外地药商在亳州北关铁果巷兴建了第一座用于交流、议事的会馆,因馆中供奉药之始祖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神位,又称为三皇庙。各地商人先后在亳州北关修建了30多座会馆,其中作为药商活动场所的会馆有山陕会馆、江西会馆、楚商会馆、河南会馆、宁池会馆、徽州会馆、怀庆会馆、福建会馆、江宁会馆、浙江会馆等。

社会变迁中的药市起落

民国初年,亳州药市仍然保持着清末时期的兴盛景象。一些中药材货栈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资金雄厚、业务繁忙的药号有20多家,药材市场购销两旺。

20世纪20年代以后,亳州药市由盛而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津浦和陇海等铁路干线的相继通车,使亳州失去了交通便利的相对优势。铁路运输与传统的水路运输和陆路车马运输相比,成本降低、速度更快,外地药商逐渐将目光投向更靠近铁路线的其他药材集散地。二是1925年至1930年,亳州城3次遭受洗劫抢掠。1930年的一次最为严重,兵匪在亳州祸害百姓70余天,商家资产被抢、店铺被毁,很多老板、伙计被迫逃亡。《亳州志略》记载:“近来百业萧条,药业亦相继停闭,现在尚能维持者仅十余家耳。”

经历了长达50年的休眠期、复苏期,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亳州药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药材种植面积稳步扩大,药材市场快速扩张。80年代中期以来,亳州药市经历了三次搬迁升级,从中药材贸易市场、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到中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营业面积越来越大,药材交易量持续增加。每年正月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开门营业第一天,请北京同仁堂负责人前来宣布开市。在办好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同时,亳州市每年9月举办历时6天的中药材交易会,后来将其升格为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药博会(药交会)既包含传统的华佗诞辰祭祀典礼,还包含华佗学术研讨会、中医药文化展演、中药产业发展论坛、中医药产品展、中医专家义诊等多项内容。以往的单纯药材交易升级为集文化、学术、经贸为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扩充了现代药市、药都的文化内涵。(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

  • 健康检查
  • 经验丰富
  • 设备安全
  • 项目安全
  • 信息保存
  • 贴心服务

本站关键词:中医,中医名家,中医专家,中国中医,中医教授,全国名中医,中国名中医

友情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名家网 ICP备18008845号-1

在线联系
在线客服
TOP
扫一扫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