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坛

中医论坛

从无字处读书 从运气解伤寒

从无字处读书 从运气解伤寒

从无字处读书 从运气解伤寒——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学术特色      嘉庆二十五年(1820),岁次庚辰,陈修园重订的《伤寒论浅注》刊行在即,其门人陈宾有、陈道著、周易图、黄奕润、何鹤龄、薛步云、胡明怀、郑保纪、林士雍、廖对廷、林永镐、程绍书、陈定中等学习该书的感悟被作为跋文附于书后,至今已200年了。  业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李俊龙十分推崇陈修园···...
这里可以放广告

详情介绍:

从无字处读书 从运气解伤寒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学术特色


      嘉庆二十五年(1820),岁次庚辰,陈修园重订的《伤寒论浅注》刊行在即,其门人陈宾有、陈道著、周易图、黄奕润、何鹤龄、薛步云、胡明怀、郑保纪、林士雍、廖对廷、林永镐、程绍书、陈定中等学习该书的感悟被作为跋文附于书后,至今已200年了。

  业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李俊龙十分推崇陈修园之学,己亥岁末,嘱咐我写篇文章纪念陈修园和《伤寒论浅注》。笔者通过反复研读思考,在庚子岁末草成此文,以缅怀这位伟大的医家和这本伟大的著作。

  陈修园其人其事

  陈修园,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福建长乐县人,约生于1753年,卒于1823年,清代著名医家。其著述甚丰,代表作有《医学三字经》《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等10余种,面世后广为流传,医者争相研习,时有“北学《医宗金鉴》,南学陈修园”之说。也基于陈修园在医学上的巨大贡献,后人把他和宋代的福建籍医家宋慈、苏颂、杨士灜并称为“福建四大名医”。

  陈修园一生坎坷而传奇,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聪颖过人,勤读诗书,曾随其祖父居廊公习举子业,兼读医书。20岁时他考中秀才,并开始在乡里行医。乾隆五十二年(1787),赴福州鳌峰书院求学,受业于孟超然,攻经史,研岐黄,期间已着手撰写《伤寒论浅注》,并行医于福州,收门人陈定中等。陈定中在《伤寒论浅注》的跋文可证:“乾隆庚戌岁(1790)临症城南,始遇修园夫子,相与辨论发明,中因获循循善诱之益,于是受业门下,时夫子语中曰:吾他日远宦他乡,不能与尔长相聚首,尔与同学辈当研究吾道,慎勿狥时尚为也。出所著《伤寒论浅注》并《长沙歌括》,中熟读之下,第见夫子灵机纷运。”

  乾隆五十七年(1792),陈修园中举,随后北上会试不第,乃留寓京城。期间光禄寺卿伊朝栋患中风病,手足瘫痪,汤水不入,群医束手,有人推荐陈修园去诊治,结果他以“三大剂起之”,一时名声大噪,患者络绎不绝。时朝廷重臣和珅患足痿证,无人可医,陈修园发明狗皮膏药治之而愈。和珅便诱以官职,想把陈修园留在身边任用。陈修园已洞察和珅为人,故假托有病辞返乡里。他深知此事得罪和珅,后未敢再北上会试。

  至嘉庆六年(1801年),陈修园知悉和珅被诛,方再入京会试,仍不第,便参加朝廷组织的大挑,成绩甲等,以知县分发直隶保阳(今河北保定)候补县令。时值盛夏,连遇暴雨洪灾,百姓受难,瘟疫横行,死伤无数,陈修园一边组织救灾,一边编写“救灾防疫手册”——《时方歌括》,教授当地医生治病救人。由于其执政有方,广受百姓爱戴,后又任威县知县、升同知知州,代理正定府知府等。从政之余,陈修园仍从事治病和著述工作,至嘉庆己卯年(1819),陈修园已年近七旬,乃告老还乡,在福建长乐嵩山井上草堂收授门徒、著书立说。

  《伤寒论浅注》其书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伤寒论浅注》最早的版本为嘉庆二年(1797)三让堂刻本,见于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但通过陈定中的跋文可知,在1790年他拜入陈修园门下时,《伤寒论浅注》的初稿已完成,作为陈修园教学的讲义之一。之后当是又经过陈修园的多次修订,如陈修园自言:“戊辰岁(1808),余服阙,复到保阳供职,公余取《伤寒论》原文重加注疏”“辛未(1811)秋孟,元犀趋保阳……《伤寒论浅注》已竣”。至嘉庆庚辰年(1820),即陈修园辞官归闽的第二年,该书才在福建正式刊行,而后广为流传。以此看来,200年前的嘉庆庚辰年(1820)正是《伤寒论浅注》终稿完成的时候。

  《伤寒论浅注》一书共6卷,遵从钱塘二张(张志聪、张锡驹)所分章节,专注六经诸篇,至劳复止,共有397节。陈修园认为《伤寒论》以节为法,而成397法,又认为平脉辨脉、伤寒例、诸可诸不可等篇为王叔和所加,故删去不论。不过,陈修园对王叔和的评价甚高,认为“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而对钱塘二张,则更推崇,在《医学三字经》中就有“大作者,推钱塘”之语。在《伤寒论浅注》中,他更多次赞扬二张从五运六气理论角度阐释《伤寒论》,这种鲜明的学术特点使陈修园不仅成为伤寒三大学派中维护旧论派的风云人物,也成为了辨证论治派中分经审证派的代表。

  《伤寒论浅注》的编写颇具特点,他在《伤寒论》原文中嵌入小字注解,使注文与原文连贯,一气呵成,浅显易懂,又在每节后进一步标明其法所在,在数节之后又采用按、述、引等方式评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畅达经义,故颇受学习者喜欢,当时的书商多次翻印,现存有几十种清刻本和多种石印本。以此观之,《伤寒论浅注》虽名“浅注”,实用功深矣。

  从无字处读书

  《伤寒论浅注》的一大特色是重视《伤寒论》原文的潜在精义,主张反复研读,“从无字处读书”,如陈修园门人宾有、道著共同撰写的跋文言:“汉文古奥,每于虚字处见精神。”周易图亦言:“章旨、节旨居至当不易之规,分观合观得一本万殊之妙,又每于虚字中搜精意,于无字处会精神。”黄奕润则强调对原文的反复学习,“一回读之便有一番新见。”何鹤龄更是认为“百回读之,第见循循善诱、由浅而深,章节起止条辨处则丝毫不紊,前后照应互异处其血脉相通,不难其注疏考核无微不到,而难其至理名言皆于虚字处会出,尤于无字处道来者也”。以上例举数段跋文,皆强调陈修园对《伤寒论》原文精义的深刻见解,善从“虚字、无字处读书”。

  陈修园在《伤寒论浅注·读法》中所强调“天下后世,若能体会于文字之外者,许读此书”。从无字处读书,正读,反读,重读,参读,拆开读,合起读,“六面读伤寒”“寻其来头,究其归根,书须读于无字处”。陈修园正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反复研习,每有见解则记之,才对《伤寒论》之精义了然于胸,予以“浅显之言注解之”。

  从运气解伤寒

  《伤寒论浅注》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重视五运六气理论,主张以标本中气理论为说理工具来注解伤寒六经病证。这是陈修园在接过“钱塘二张”学术主张的基础上,再创新高。正如他在《伤寒论浅注》中所言:“惟张隐庵、张令韶二家,俱从原文注释,虽间有矫枉过正处,而阐发五运六气、阴阳交合之理,恰与仲景自序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之旨吻合,余最佩服。”陈修园主张通过五运六气来解读伤寒六经,甚至认为不懂五运六气就无法看懂《伤寒论》,如其言:“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

  那何谓标本中气呢?《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介绍了标本中气的基本定义。即以天之六气(火、燥、寒、风、热、湿)为本,以地之三阴三阳(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为标,以本之下、标之上对应的三阴三阳(厥阴、太阴、少阴、少阳、太阳、阳明)为中气,其阴阳匹配正与伤寒六经相合。

  《素问·至真大要论》又言:“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说明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即六气正常化生在标本中气之间的相应关系。陈修园认为,这正是伤寒六经的奥秘所在。

  少阳、太阴是标本同气,皆为阳(少阳、相火)或皆为阴(太阴、湿土),所以皆从其本。

  少阴、太阳从本从标的原因则在于标本异气,少阴本热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所以或从本、或从标,而治有其先后。

  至于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中气,在于阳明之本为燥金,中见太阴湿土,以金遇土,燥从湿化也;厥阴之本为风木,中见少阳相火,以木遇火,风从火化也,所以皆从中气。

  《素问·至真大要论》言:“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无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标本中气理论对于临床诊疗疾病尤为重要,以之解伤寒六经,正是执其牛耳也!

  《伤寒论》很难学,五运六气理论也很难懂,而陈修园以标本中气理论为基础,以五运六气注解伤寒六经,更是“难上加难”。但这样的“难事”,陈修园却标以“浅注”二字,从如此浅显易懂的角度阐发,确见其远见卓识与非凡功力。

  如太阳病提纲证仅14字:“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陈修园补注为:“太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主于外则脉应之而浮,何以谓经?《内经》云:太阳之脉连风府,上头项,挟脊,抵腰,至足,循身之背,故其为病头项强痛。何以谓气?《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病有因风而始恶寒者,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虽有微甚,而总不离乎恶寒。”立足标本中气理论,引经据典,解释为太阳病有经病、气病之别,后文太阳病篇的相关条文注解皆以此为总思路和总原则。

  又如,对阳明病的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和少阳阳明证的区别,陈修园结合标本中气理论以注解。认为太阳阳明以“脾约”为主证,是因为太阳之标热与阳明之本燥热对脾津的销烁所致,即“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本太阳不解,太阳之标热合阳明之燥热,并于太阴脾土之中,脾之津液为其所烁而穷约”。正阳阳明以“胃家实”为主证,是因为阳明以燥气为本,燥气太过则脾湿无从化生,即“燥气太过,无中见太阴湿土之化,所谓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则因少阳以相火为本,标本同气,从气本化,如病在少阳,却误用发汗、利小便的方法,则使人体水谷津液更加耗竭,少阳相火更加炽热,所以表现出“胃中燥烦实,大便难”的主证。

  又如少阳病提纲证是“口苦,咽干,目眩”,陈修园认为这主要是少阳之气病,因少阳属甲木,以相火为本,“苦从火化,火胜则干,故口苦,咽干……风虚动眩,皆属于木,故目眩也。”而少阳中风之“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的病证表现则正与少阳经之走向及脏腑络属相合,故为少阳之经病。后“少阳伤寒戒发汗”之条文亦释为经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陈修园对历代医家以小柴胡为少阳病证专方的说法不认同,他认为“小柴胡是太阳病之转枢方,阳明及阴经当藉枢转而出者亦用之。少阳主枢,谓为少阳之方,无有不可,若谓为少阳之专方,则断断乎其不可也!”

  对三阴病证,陈修园亦紧扣六经气化之说。如太阴病提纲证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陈修园从气化解,认为太阴湿土主地、主腹,故腹满,地气不升致天气不降则吐、食不下,精气不能上达则下自利,太阴湿气不化则时腹自痛,若误以为其痛为实痛而又下之,则脾土更虚而出现胸下结硬。他同时还联系手足太阴经循行以解之。

  少阴则因本热而标寒,上火而下水,病证难以捉摸,又以少阴为枢转,故其主证为“脉微细,但欲寐”也。厥阴病不从标本而从中气,中气为少阳相火,故其提纲证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等表现相火内扰的症状,若误用下法,再伤厥阴之标阴,则“利不止”。

  以上主要以六经提纲证为例,介绍陈修园应用五运六气理论阐释《伤寒论》的特色。《伤寒论浅注》全书夹叙夹议,有设问,有解答,有感叹,有发挥,俨然一幅先生带教弟子的场景再现,无怪乎后世中医学子争相学习也!欲窥全豹,还需研读原书。

  虽然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曾引 “张飞畴运气不足凭说”一文,使人误以为陈氏不重视运气理论,但通过对《伤寒论浅注》的学习就可以看出,陈修园不仅重视五运六气理论,还十分精通。当然,陈修园对伤寒和五运六气的彻悟非一日之功,正如其在《伤寒论浅注·辨少阳病脉证篇》所言:“自甲寅至庚申,每日诊病后,即谢绝应酬,与《伤寒论》《金匮》二书为寝食,乃知前此之所信从者误也。”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陈修园对中医学术的孜孜以求和对后学的谆谆教诲,才使我们有幸一睹其书,然后藉此以登堂入室也。(王国为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李俊龙 指导)


  • 健康检查
  • 经验丰富
  • 设备安全
  • 项目安全
  • 信息保存
  • 贴心服务

本站关键词:中医,中医名家,中医专家,中国中医,中医教授,全国名中医,中国名中医

友情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名家网 ICP备18008845号-1

在线联系
在线客服
TOP
扫一扫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