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顽固性面瘫

  • 发布时间:2021-02-03
  • 发布者: 王全云
  • 来源: 中医名家网
  • 阅读量:3680

    浮针疗法是运用一次性浮针等针具,在引起病痛的患肌周围或邻近四肢进行扫散的皮下针刺法,并常在治疗时配合再灌注活动。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该病为临床常见病,具有自限性,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顽固性面瘫是指部分周围性面瘫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仍遗留眼睑闭合不全、皱眉不能、口角歪斜等表现,亦有称之为难治性面瘫。目前临床上治疗方式多样,但效果不甚理想。长期不愈易致患者心理上产生巨大压力,进而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交际。经过数年临床实践,发现浮针在治疗顽固性面瘫上可取得良好疗效。

病因病理

中医理论认为顽固性面瘫多由于失治迁延日久或者因为面部经筋长期失于濡养而弛缓不用而成。本病患者常因正气不足、素体脾虚致气血生化不足;又有邪气深入,津液不行,壅遏为痰,痰瘀搏结,病邪积久形成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顽疾。

现代医学认为,寒冷刺激、病毒侵袭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营养局部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因面神经管为一狭长的骨性管道,面神经在内受到压迫,引起面神经炎。面瘫症状轻重取决于面神经损害平面的高低以及轴突变性的程度,面神经损伤平面越高、轴突变性程度越高则越难治愈。

浮针医学认为面部表情肌的缺血缺氧状态在顽固性面瘫的成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继续神经康复相关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应注重肌肉康复对病情恢复的价值。面部表情肌以运动功能为主,长时间的神经水肿、压迫状态极易造成肌纤维和运动终板的重度变性,当运动终板的功能出现异常时会导致乙酰胆碱的过度释放。导致肌纤维的过度收缩形成慢性肌筋膜触发点(MTrP),形成患肌。患肌是浮针医学对功能性病变肌肉的简称,意指存在一个或多个MTrP的肌肉。研究表明,持续处于病理性紧张状态导致患肌缺血缺氧,从而对运动神经的传导反馈较正常肌肉明显减弱。

治疗方法

浮针疗法是运用一次性浮针等针具,在引起病痛的患肌周围或邻近四肢进行扫散的皮下针刺法,并常在治疗时配合再灌注活动。主要用于治疗筋脉不舒、血滞不通所导致的颈肩腰腿疼痛和一些的内科妇科杂症。

诊断患肌与确定进针点: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初步确定嫌疑肌,通过触摸诊断主要责任患肌。临床确定患肌的主要标准是:在运动中枢正常的情况下,被检查区域放松时,全部或部分依旧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触摸时医生手下有“紧、僵、硬、滑”的感觉,患者局部有酸胀不适感。进针点选取在患肌上下左右均可,要求针尖指向患肌。临床治疗顽固性面瘫的可疑患肌常有:①额纹变浅或消失、皱眉不能提示额肌、降眉间肌有病患;眼睑闭合不全提示眼轮匝肌有病患;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提示鼻周或唇周肌肉有病患:示齿不能、鼓腮漏气提示颊肌、咬肌、提上唇肌、口轮匝肌有病患。②肩颈部患肌也可导致或加重上述症状:如冈上肌、斜方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颈夹肌、头夹肌。

操作方法:使用进针器将一次性浮针快速刺入皮下层。沿皮下水平进针,运针完成后,将针尖退回软套管;随后右手食指中指夹持着针柄,以拇指为支点固定在皮肤上,食指及无名指自然放在软管座和针座上,均匀有节奏地做跷跷板样的扇形扫散。一个进针点的扫散时间大约为半分钟到两分钟,频率为100次/分钟。

扫散同时可配合再灌注活动。再灌注活动泛指采用适量、有针对性的外力或患者自己的力量,使患肌收缩,持续数秒后放松,并且常在收缩患肌的同时医生给予等力阻抗,以改善缺血组织循环的活动方法。以面部患肌的再灌注活动举例,主要有:咬肌——咬住牙齿:口轮匝肌——示齿、医者捏拿唇周、鼓嘴;眼轮匝肌——用力闭眼;额肌——上抬眉头等。每处患肌可进行2~3组再灌注活动,每次10s以内为宜。

  • 健康检查
  • 经验丰富
  • 设备安全
  • 项目安全
  • 信息保存
  • 贴心服务

本站关键词:中医,中医名家,中医专家,中国中医,中医教授,全国名中医,中国名中医

友情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名家网 ICP备18008845号-1

在线联系
在线客服
TOP
扫一扫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