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

千年炮制工水火 万药修合展技艺

  • 发布时间:2023-03-30
  • 发布者: 王莉
  • 来源: 中医名家网
  • 阅读量:18973

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中医用药要求将药材加工成饮片的方法、技术或技艺。中药炮制的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和副反应,缓和或改变药性,从而提高疗效,便于调剂、服用和存储,其核心是减毒增效。炮制是生药嬗变为优质饮片的必要手段。

中药炮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社会,天然药物的发现和利用,催生了早期的中药炮制技艺。成书于西汉之前的《五十二病方》,其中包含有大量药物炮制的内容。南北朝刘宋时期药物学家雷敩撰著《雷公炮炙论》,介绍约300种药材的炮制方法,奠定了中药炮制的理论基础。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对大部分药物标出了炮制方法,是炮制技术受到政府提倡和保护的开端。明代佚名宫廷画师编绘的《补遗雷公炮制便览》,配有219幅中药炮制图,展示了相关的炮制工具、设备和工艺流程。明代缪希雍的《炮炙大法》和清代张仲岩的《修事指南》等,对历代中药炮制实践做了理论总结,为炮制技法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炮制瓜蒂,出自明代《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两千年来,各地中药业的药工、药师运用行之有效的水制法、火制法(炒、炙、煅、煨、烘焙)、水火共制法(蒸、煮、掸、淬)建立了药材炮制的许多共识性规则。由于地域气候、资源分布、用药习惯、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地域性药帮在炮制工具、工艺、流程等方面各擅胜场,形成不同的帮派或流派。清代和民国时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炮制技术帮派,主要有北京的京帮、四川的川帮、江西的樟树帮和建昌帮。21世纪以来,四川省成都市申报的“中药炮制技术(中药炮制技艺)”、江西省樟树市申报的“中药炮制技艺(樟树中药炮制技艺)”,分别在2008年和2014年被列入第二批、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药炮制图(清代)。

京帮

炮制虽繁不省人工,品味虽贵不减物力

京帮炮制技术发源于北京,始于明代成于清代,是以乐家老铺北京同仁堂、鹤年堂等老字号为代表的中药炮制帮派。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同仁堂第二代掌门人乐凤鸣编撰《同仁堂药目》,在序中忆述了父辈的教诲,申明了自己的制药信念:“古方无不效之理,因修合未工,品味不正,故不能应症耳。平日汲汲济世,竞竞小心,凡所用丸散无不依方炮制,取效有年。每庭训之余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者,惟医药为最。……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可以质鬼神,可以应病症,庶无忝先君之志也。”此后200多年,“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不仅成为京帮各家药店的制药理念,而且在中药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中药人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条。同仁堂等京师药铺、药堂在外地开设分号,京帮炮制技术随之走向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京帮炮制的代表性饮片,有九转南星、百药煎、七制香附、六神曲等。作为药材的天南星是指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南星的块茎,生品外用可以散结消肿;经过炮制后,内服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等功效,外用则可治痈肿、蛇虫咬伤。天南星的使用历史悠久,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明代的《普济方》《寿世保元》等医书中均载有天南星的炮制方法,包括矾制法、姜制法、矾姜制法、发酵法等。使用胆汁炮制的胆南星,主治小儿痰热、惊风抽搐,具有显著的疗效。

京帮鹤年堂药铺炮制的九转南星,是工序极为繁复的一种胆南星。首先,将干燥的生天南星轧成粉末,加牛胆汁搅匀似稀黄酱,装于缸中盖好,将缸埋入地下,缸口略高于地面,药料进入发酵阴转过程;第二年,阴转天南星再加胆汁搅匀,分装于牛胆皮囊内悬挂在无直射日光的通风处,进入发酵阳转过程;第三年取下牛胆皮囊,以水闷去皮,药料轧成粗末,加胆汁搅匀,再装入牛胆皮囊内,挂通风处阴干;第四年至第九年,连续重复第三年的操作过程,加入药料的胆汁数量逐年递减;第十个年头即得九转南星。最后,入药前还需要再炙一次:九转南星轧成细末,加黄酒浸泡3天左右,待软化后搅拌均匀,放置笼屉内蒸透,微凉后搓成条,再切成长约半寸的段,晾干备用。这套炮制程序为追求药效不计人力、物力的付出,可谓不惧其繁、不厌其繁,繁中求精、繁中求效。

京帮炮制以炖蒸制药材见长,常用工具是铜质炖罐,这种加热工具传热快并且具有良好的金属稳定性。根据蒸制药物的不同,可分为单味药物罐蒸和多味药物罐蒸。同仁堂使用铜炖罐加酒泡制的药物,用于制作全鹿丸、参茸卫生丸、乌鸡白凤丸、救苦金丹、安坤赞育丸等成药。这些成药中的大部分药材,只有经过酒蒸制后,方能入药。

川帮

随方炮制以方制药,善用复制九蒸九晒

川帮炮制技术发祥于四川省,涵盖重庆、贵州、云南等整个西南地区的制药行业,以成都同仁堂、庚鼎药房、精益堂为代表。成都同仁堂开办于清代乾隆五年(1740年),原名号为“陈同仁堂老铺”,与京师同仁堂不存在渊源关系。川帮炮制专长于“复制”。这里的“复”字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添加多种辅料,二是指蒸、晒等环节需要多次重复。九制大黄、九转南星、仙半夏等,是川帮炮制的代表性饮片。

四川、贵州、云南等西南省份是大黄的主产地。大黄,另有将军、川军、锦纹等别名,是典型的一药多效药物,有多种炮制方法,如清蒸、酒蒸、酒浸、酒炒、醋炒、盐水炒、炒焦、炒炭、药汁制、酒蜜制等。倡导随方炮制、以方制药的川帮药店,通常按照不同的用药需求选择炮制方法。九制大黄即九蒸九晒大黄,疗效高、毒性低,特别适用于小儿、老人和体弱者,在民间应用甚广,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川帮九制大黄的炮制过程:取生大黄片或块,加黄酒和适量净水混匀,闷透过夜;次日,用砂锅和竹笼蒸2小时,取出后拌入甑下水,日晒夜露;反复蒸、晒九次,最后制得颗粒干燥、体质酥脆、断面色淡、黑有光泽的九制大黄成品。以熟大黄(酒军)为基础,依次加入辅料绿豆、黑豆、槐、桃叶、陈皮、麦芽、桑叶、车前草、苍术、黄芩、厚朴、香附、焦白术、韭菜汁、藕节,蒸、晒15次,所得成品即为十五制大黄。以十五制大黄为基础,再依次加入辅料丹皮、泽泻、薄荷、石斛、玄参、连翘、知母、尖贝、薏苡仁,继续蒸、晒9次,即为二十四制大黄。“复制”次数越多,临床使用时针对特定病证的效果就越好。

酒蜜制大黄的炮制方法形成于清代,成品称为“清宁片”,其炮制周期长达几个月。首先,取生大黄片或块,置于煮制容器内,加水漫过药面,用武火加热;煮烂后,加入黄酒搅匀,继续熬煮使之呈稀泥状,取出晾晒3~5天,晒干后反复多次粉碎过筛,使之细度均匀;然后,锅中炼蜜,黏稠度适中时,加入黄酒、大黄粉末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透,取出揉匀,搓成圆条,在烘干炉中以50~55℃的温度烘至七成干;最后,药条装入瓦罐中发酵10天,手捏较有弹性时,取出切片,晾干即得清宁片成品。这种酒蜜制大黄,因为工艺繁琐、周期冗长,至今还未能进入工业化生产过程。

樟树帮

活用多种多样制法,巧配林林总总辅料

樟树帮是指以江西省宜春市的樟树市和周边新余、新干、峡江、丰城四县为代表的中药炮制帮派,又称为临清帮(樟树市古称临江府清江县)。东汉末年,道教炼丹家葛玄在樟树境内的阁皂山采药、洗药、制药、炼丹,开当地中药炮制加工的先河。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南宋遗民、药师侯逢丙举家由庐陵(今吉安市)迁至清江县,开办药店,设肆制药,所制饮片、成药享誉东南地区,奠定了樟树帮中药炮制加工技术的基础。樟树帮炮制的特色饮片,主要有清江枳壳片、附子临江片、七制香附、九制香附等。

樟树帮中药炮制技术,不仅药工的切药功夫精湛,而且浸、泡、炙、炒也独树一帜。樟树帮的炒法分为不加辅料炒制和加辅料炒制两大类。不加辅料炒制,包括微炒、小炒、炒黄、炒爆、炒焦、炒炭6种炒法。加辅料炒制所用的辅料,分为液体辅料、固体辅料两类。液体辅料主要有酒、醋、盐水、姜汁、蜜汁、甘草汁、皂角汁、米泔水、米汤、山羊血、猪心血、鳖血、胆汁、羊脂油、童尿等;固体辅料主要有糙米、蜜麦麸、白矾、红糖、豆腐、灶心土、陈壁土、滑石粉、油砂等。辅料讲究地道,多用当地优良土特产。酒制一般选用地产名酒,例如酒炒用糯米甜酒,酒洗用粮食白酒,酒蒸用封缸酒;醋制用陈年米醋,蜜炙用橙花蜜汁,米炒用糙米,土炒用灶心土等。同时,还强调辅料的专属性,例如山羊血制藤黄、鳖血制柴胡、猪心血炒枣仁、甘草皂角汁制草乌、童尿浸马钱子等。

在药性和用药归经上,樟树帮炮制既注重选择不同辅料和不同方法,又在不断摸索中掌握不同炮制火候,从而达到临床应用的不同要求。药工们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主要有逢子必炒药香溢街、黄而不焦香气回溢、火炮之药松泡酥脆、火煅之药酥而不坚、炒炭之药焦而存性。

枳壳是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作为药材主要用于治疗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等病证。清江枳壳为樟树市所产的道地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唐代的《经效产宝》《银海精微》、元代的《儒门事亲》、明代的《本草纲目》等医书中,载有枳壳的炙、炒、炮、煨等炮制方法。樟树帮除麸炒枳壳外,常用轻度发酵法来炮制枳壳。首先,使用小铁勺挖掉枳壳的内瓤,浸泡约1小时后洗净,捞出置于竹篓内,上盖湿麻布袋润药一夜;然后,将润好的枳壳向内对折,用枳壳夹压扁,装入枳壳榨内榨紧定形;最后,室温下放置3~4日,至枳壳表皮干燥、两边紧迭呈半圆形,且稍见霉点时,取出,横切成厚度0.2厘米的凤眼片,晒干。此法炮制的枳壳,皮青、肉厚、色白、香味浓、果囊小,成为深受医家青睐的上品枳壳。

建昌帮

谨伺水火不失其度,炮炙精细逞其巧妙

建昌帮中药炮制技术,发祥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宋代以后先后为建昌军、建昌路、建昌府治所)和新丰县。葛玄的侄孙、东晋医药学家葛洪(抱朴子)在南城麻姑山炼丹,推动了当地人对药物制备和应用的认识。北宋时期,官府在南城设立建昌军药局,推行“局方”,开启了中药炮制规范化发展的道路。经过明清两代,建昌帮炮制技术渐趋成熟。建昌帮的代表性炮制品,有煨附片、炆何首乌、炆地黄、姜半夏、泡南星等。

虽然南城县与樟树市仅相距100多公里,建昌帮与樟树帮被人们合称为江西帮,但两帮在炮制技术上各有特点、各有专长。中药界早先有一个评价:“樟树个(的)路道,建昌个(的)制炒。”“路道”是说樟树帮炮制技术全面,门道多;“制炒”是说建昌帮在火制和水火共制方面有很多独门功夫。

依据“药食同源”理念,建昌帮炮制工艺多取法烹饪技术,讲究形、色、气、味,“谨伺水火不失其度,炮炙精细逞其巧妙”。药工使用水制法,注意区分四季水性,润制药材“看水头”,积累了“不明水性,就不懂水制”“冬水善,夏水恶”“久洗无药味,久泡无药气,少泡多润莫伤水,无气无味卖药渣”等水制经验。火制法和水火共制法与烹调技术相通。建昌帮药工熟谙火候的运用,擅长武火急速快炒,使饮片色艳气香;也擅长文火煨制,使饮片纯真味厚。

中药炮制技术之水制法。

炆制法是建昌帮独有的一项炮制技术,水火共制长达几十个小时。炆,指没有火焰的微火。炆制法借鉴食品烹调技术中的煨煮法,如利用微火在砂锅或陶罐中焖制菜肴,具有原汁原味、醇香浓郁、厚而不腻等特点。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类似于炆制法的相关记载。用炆制法炮制的药材,主要有何首乌、地黄、黄精、远志等。以炆何首乌为例。取干燥的何首乌片,水浸透后加黑豆,放入炆药罐中,加温水,扣上盖子;炆药罐置于围灶内,罐四周加干糠和少量木炭,点燃后炆1~2天,至糠尽灰冷、药透汁干时,取出,干燥;筛去黑豆渣,何首乌片再加黄酒搅匀,待酒被吸尽后,蒸4~6小时,停火密闭一夜,取出,干燥即得炆何首乌成品。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药工、药师秉承古训,传承技艺,用诚心、匠心、热心和耐心,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枯燥,默默坚守,精益求精,不断为社会奉献优质的道地中药材。当下,中药炮制技术的守正创新,依然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时代呼唤大批具有工匠精神、掌握工匠技能的药工、药师,期待着他们在“水与火的舞台”上尽快成长,大显神通,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  于立伟 北京康仁堂药业公司)

  • 健康检查
  • 经验丰富
  • 设备安全
  • 项目安全
  • 信息保存
  • 贴心服务

本站关键词:中医,中医名家,中医专家,中国中医,中医教授,全国名中医,中国名中医

友情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名家网 ICP备18008845号-1

在线联系
在线客服
TOP
扫一扫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