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

楠溪江畔的苦槠

  • 发布时间:2021-11-25
  • 发布者: 王莉
  • 来源: 中医名家网
  • 阅读量:828355

初冬时节,去了一趟乡下老家,发现乡亲们又在苦槠树下拾捡苦槠,留着做美味的苦槠豆腐。

苦槠,又名血槠、槠栗,为壳斗科常绿乔木,树高5~10米,多生长在长江以南的丘陵或低山。在我的家乡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楠溪江沿岸,就生长着不少苦槠树。由于苦槠树干挺拔,树冠优美,再加上其果实可供食用,当地人们视之为“风水树”,喜欢将其移栽于村头巷尾。

红星二锅头.jpg3.jpg

如今,徜徉楠溪江畔的一些村庄,不时可见树龄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苦槠树,其树干上挂有当地古树名木的牌子,一看就知其树龄大小,同时也提醒人们加以保护。这些古老苦槠树虽迭经风霜雨雪,但仍生机盎然,每年果实累累,当地的乡亲们用这些果实来制作豆腐。

这些古老的苦槠树,炎夏供人们庇荫纳凉,秋冬奉献果实供食用。当地许多在外经商办企业的游子,小时候就曾在村口的苦槠树下玩耍,更是吃着苦槠豆腐长大的。正因如此,这些在外的游子对苦槠又多了一分情感,他们视苦槠树为“思乡树”,苦槠豆腐为“思乡菜”。

苦槠树一般5月开花,10月结果。其果实壳为扁球形,包围坚果,外有狭长而钝的鳞片,外被暗色细毛,成熟时开裂。秋冬时节,果实成熟时,那包裹在果实外面的壳自动裂开,脱壳的果实从树上自然脱落,像下雨般掉落一地,不时可闻“咚咚咚”的声响。

苦槠果实内的种仁叫槠子,是一味中药,亦可食用。《食物本草》记载:“槠子,有苦、甜二种,制作粉食糕食。褐色,甚佳。”槠子味甘、苦、涩,性平,归胃、大肠经,有涩肠止泻、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泄泻、痢疾、津伤口渴、伤酒等。《本草拾遗》说它“止泄痢,食之不饥,令健行,能除恶血,止渴”。《随息居饮食谱》记载其:“患酒膈者,细嚼频食。”

在乡村,苦槠果实主要用于制作苦槠豆腐。制作苦槠豆腐一般需经过以下环节:先将苦槠果实在太阳下暴晒,从晒裂果壳中取出槠子;果肉经浸泡12小时,磨成浆;进一步过滤,加热,冷固成块后切割,然后在清水中浸泡飘浮,然后取出,即大功告成。制作好的苦槠豆腐飘逸着天然的香气。

苦槠豆腐富含营养,经常出现在我们当地的农家乐或酒店的餐桌上,颇受食客青睐。(缪士毅  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 健康检查
  • 经验丰富
  • 设备安全
  • 项目安全
  • 信息保存
  • 贴心服务

本站关键词:中医,中医名家,中医专家,中国中医,中医教授,全国名中医,中国名中医

友情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名家网 ICP备18008845号-1

在线联系
在线客服
TOP
扫一扫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