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

民国中医大家张简斋

  • 发布时间:2022-04-20
  • 发布者: 王莉
  • 来源: 中医名家网
  • 阅读量:70273

张简斋(1880—1950),字师勤,祖籍安徽桐城。他生于南京,世居城南鞍辔坊5号,在其父张厚之的指点下研习国医,长期临证,是民国时期的中医大家。抗战爆发后,他内迁重庆;抗战胜利后,又回到南京,故而主要在南京、重庆二地行医。1950年在香港病逝,享年70岁。

张简斋把毕生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中医事业。他的诊疗对象非常广泛,既有权贵名流,又有平民百姓。他投身临床日久,以至无暇著书立说。目前存世著作仅三部,而且都由后人整理而成。一是张简斋门人王祖雄在1947年编辑出版的《南京名医张简斋经验处方集》;二是张氏港台传人马腾云在1971年于香港出版的《张简斋处方存稿》;三是由邹伟俊于2012年编辑出版的《张简斋医案》。

张简斋是一位卓越的中医临床家,妙手回春、药到病除而屡起沉疴,由此赢得了广大病家的衷心爱戴。

他善于治疗“下虚受风”证。此证在男子身上常表现为房劳不节,肾气骤有所虚,表卫不固,风寒之邪得以乘虚侵袭,具体临床表现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表里同病。治疗上,既不能单纯以麻黄汤、桂枝汤辛温解表,也不能专用附子汤、四逆汤等辛热温经。张简斋另辟蹊径,采用“和养疏化”之法,以和养肾气,疏解少阴、太阳风寒为治疗原则,往往药不到数剂,病已霍然而愈。对于妇女的“下虚受风”证,系行经或产后遭受风寒之邪所致。张简斋同样采用“和养疏化”之法,即和养肝、肾气血,疏化肝、肾风寒,奏效亦颇迅捷卓著。

在中医学术上,他还根据“人以胃气之本”“胃为水谷之海”以及“得谷则昌,失谷则亡”等经旨,创造性地提出“胃以通和为贵”的主张(“通和”指处方用药不致滞塞之意)。他曾说“不论何种疾病,皆不能使患者因服药而引起胃纳呆滞,特别是对内伤杂病的调处,更应该注意及此”。因此,在治疗内伤杂病时,慎护脾胃是其临证的一大特色。在具体的处方用药之际,他能处处顾护到脾胃,治疗时常以二陈汤作为衬方使用。对于治疗临床所见的咳血之症,他主要从脏腑辨证的角度来治疗,多以通降和养为用,绝少使用寒凉止血消瘀以及碍胃滋腻之品,还强调四时节气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善治未病则从饮食方式及情志畅达入手。治疗水肿,则多从肺、脾、肾三脏功能考虑,注重三脏之间的协同作用。

1950年,张简斋在香港病逝,海峡两岸都发唁电以表哀悼。当时的中医界同道焦易堂和陈郁特赠送两副挽联表达敬意。

焦易堂所送的挽联是:简斋先生千古忆平生慈怀济世物论交推哭䘲看将消隐隐曙光胡不待,溯念年医馆同舟京尘共涴风流今忽邈哀哀笛声那堪听。弟焦易堂敬挽。

陈郁所送的挽联是:简斋道长千古清望重江东岂仅医才追仲景,浮魂羁海表不堪华屋忆唐公。陈郁敬挽。

这两副挽联高度评价了张简斋先生的平生功业,并对简斋先生的不幸离世表示沉痛哀悼。这是情出于心的表达,真情实意的流露。(徐建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

  • 健康检查
  • 经验丰富
  • 设备安全
  • 项目安全
  • 信息保存
  • 贴心服务

本站关键词:中医,中医名家,中医专家,中国中医,中医教授,全国名中医,中国名中医

友情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名家网 ICP备18008845号-1

在线联系
在线客服
TOP
扫一扫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