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刺针方向的八个原则

  • 发布时间:2023-05-25
  • 发布者: 王莉
  • 来源: 中医名家网
  • 阅读量:19115

QQ图片20220921145035.png

用针刺在穴道上,针尖向那个方向刺,叫做刺针的角度,一般讲有平刺、直刺、斜刺三种角度。但这三种角度是由穴位所在部位而决定的。此外,还应该注意为达到治疗目的而选择针尖方向的问题。临床上刺针方向的问题往往容易疏忽。

有时因不注意方向而刺伤较大的血管、神经干而发生血肿或后遗症;甚至刺中内脏而形成重大事故;有时因刺到骨骼上而发生弯针,使针尖卷钩;有时因方向不当,不能得气,而达不到治疗目的。关于针刺的方向问题,《针灸大成》上记载:“转针(转针尖)向上气自上,转针向下气自下。”就是说要经气和针感向上传导,针尖要向上斜刺,如要经气和针感向下传导,针尖须向下斜刺。这是说针尖向哪里,针感就向哪里传导,这也是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之一。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心得,把这些零散的点滴体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原则。

一、向空虚的方向刺

选准穴位,将针刺过皮下以后,再往下刺就向空虚的方向刺。要找缝隙、空洞、奥窍、松软之处,方可进针。如碰到坚硬、柔韧、滞涩或病人保护性的躲避、抽动、叫疼,即应改换方向,不可强刺。

二、向组织肥厚的地方刺

进针到达皮下以后,针尖应向组织丰满的地方刺,如针三间、后溪,应俯掌轻握拳,横针直刺;针鱼际穴,应仰掌微曲指,从赤白肉际下针向第2掌骨方向刺。这些地方组织肥厚又松软,易于进针。又如针环跳,则应向膝部内侧髁的方向刺;针曲池、中脘则应直刺,针头维则应沿皮向上,针丝竹空则应向眉中刺。总之向肥厚丰满之处刺,不能把针尖透出皮外。

三、根据补泻原则刺

按病情决定补虚泻实的原则之后,确定刺针的方向。针尖顺着经脉的走向而刺,是补法;针尖逆着经脉的走向而刺,是泻法。此即所谓:“随而济之为之补,迎而夺之为之泻”的迎随补泻法。这是补泻方法之一,现在还有人使用。但一般多认为是“巧立名色”,实际无多大意义。究竟实际价值如何,尚待研究。

四、向病灶方向刺

病灶在何处,针尖宜向何方,要运气至病痛之所。如胸痛刺内关穴,针尖宜向上方,手指麻木刺内关穴,针尖宜向下方手指处。《针灸大成》上记载:“病有远道者,必先使气达病所”。这是说在病灶远距离取穴时,要让针感传至病灶处。因此针尖就应该向病灶方向刺。针感如能传导至病所,这是最理想的。但临床上除有些对针感灵敏者外,如果距离太远,要“通关过节”,是不太容易的,须下功夫行针。但也常见有一针下去从腰部通过髋、膝、踝三个关节而到达足背者;也有针内关穴过肘关节麻至胸部者;针合谷穴通过腕、肘、肩关节麻到面部者,这是多种原因所构成的,不单是针刺方向问题。

五、向经脉循行线上刺

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在取穴时“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可见经脉是重要的。所以针尖应循经脉通路刺,不可离开经脉,因为“经不舍穴,穴不离经”。穴道和经脉是有密切关联的。针刺时要看经脉走向,知其上下曲折。不讲迎随补泻,直刺经脉,或顺经脉或逆经脉刺均可,只要不离开经线即可。当然也有例外,如有的皮内针是横着经脉刺的,就是由经脉上横贯过去的,但实际也没离开经脉,这也说明向经脉上刺是正确的。

六、向有针感的方向刺

刺针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针感,找不到针感,则要适当变换方向、深浅,在上下左右之间,灵活机动,探索感觉,以能够得气,使针感传导、扩散,尽可能达到预期目的为原则。

前面说过,针刺方向的掌握可以使针的感应朝着针尖的方向传导,因此在临床上,医者可以随自己的意愿掌握针感传导。要针感向下,就把针尖方向转向下方;要使针感向上,就把针尖方向转向上方。但是实践证明,有时并不一定随医者的意图而传导,当行针之后,针感很好,但向哪里传导却不由医者,若遇到这种现象,也不要过于强求,只要有良好的针感,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七、向安全的方向刺

凡刺针首先要考虑安全,要保证安全。针过皮下后,要缓慢进针,针尖要避开大血管、神经干、骨骼、韧带、重要组织器官等,以防发生医疗事故。千万不能一味要求针感,只管向空虚、病灶方向刺,而不顾安全。例如心、肺有病,心、肺是病灶,在胸部取穴时,穴位下面是胸腔,很空虚,但是不能刺透胸腔找病灶。

八、根据穴道部位决定针刺方向

有些穴道因其部位特征而有特定的方向,如风池穴应向内针刺成八字形;阳陵泉穴,针尖宜向下;内外膝眼穴,针尖应斜向上方,也成八字形;风府穴要平刺;中脘穴应直刺等等。

以上提出八条原则,略举概要,临床上应全面考虑,紧密结合,决不能只抓一点,不顾全局。要灵活机动,贵在达到治疗目的而又确保安全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迷恋各种“特效穴”,期待一针治病。然而从临床实际来看,“特效”与否是存在一定条件下的,诚如高树中所说:无外乎辩证准确。针灸的疗效除辩证、取穴、手法等因素外,针刺方向也十分重要。《黄帝内经》反复强调针尖方向的基本原则是“针向病所”,针尖指向病变部位,才能最大程度引领针感,引领经络之气补虚泻实。刚学针灸之时,很容易就将补泻理论带入其中,顺经为补,逆经为泻。但从临床实际来看,区别却较大。

对于骨骼肌劳损的疾病,以劳损肌束的最硬点为主,疼痛为辅的阿是穴为主。参考 阿是穴斜刺针法一文,针灸治疗各种痛病,多针向病灶。又去我在临床习惯使用的围刺法,针刺方向朝向病灶处。

同一穴位,不同的针刺方向取得的疗效也不尽相同,如靳三针里面的四神针,刺法共分四种。

1、四针均向外平刺,毕竟面广,用于脑瘫、自闭症、多动症、眩晕等病症。

2、四针均向百会穴方向平刺,刺激较集中,多用于癫痫、失眠、健忘等。

3、四针均向病灶侧平刺,多用于中风偏瘫及肢体感觉障碍者。

4、治疗鼻炎,四神l针向前平刺,四神ll针向后平刺,左右两穴向通天穴方向平刺。

同一穴位,同一疾病,不同的针刺方向所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如患者左侧腹痛,足三里直刺效果不明显,而后他采用左侧足三里向左外,右侧足三里向内上的刺法,疼痛减轻。所以,治疗腹痛以中脘为中心,痛点偏向何处,则从足三里进针时针尖便向同一方向。又如徐国强医生治疗急性泌尿系统感染医案,针刺中极穴方向要向下,针感要传至尿道口,三阴交方向要朝上, 针感要沿着大腿内侧放射至会阴。

而后又重看石学敏院士治疗中风时,针刺合谷穴:取患侧合谷向三间穴方向透刺1-1.5寸。

回到最前面那个问题,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如一个膝关节的红肿热痛,辩证为实证,从临床治疗来看,针刺方向都围绕着膝关节,那么一来,补泻方向似乎有矛盾。对比顺着补泻方向一致,效果何如?还需更多临床数据。在辩证准确,取穴得当的情况下,针刺的方向也值得我们思考。尤其是看一些名家治疗,似乎用穴也无出其它,今后在看书时,也应更多关注辩证及手法操作。

中医学习之路漫漫,有同行者能走更远。

  • 健康检查
  • 经验丰富
  • 设备安全
  • 项目安全
  • 信息保存
  • 贴心服务

本站关键词:中医,中医名家,中医专家,中国中医,中医教授,全国名中医,中国名中医

友情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名家网 ICP备18008845号-1

在线联系
在线客服
TOP
扫一扫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