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外敷中药包
剂型概述
中药外敷散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以气味具厚药物为引导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灶。固可透入皮肤产生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中药外敷散是中医药方剂的制剂形式之一。中医方剂已发展有汤、酒、茶、露、丸、散、膏、丹、片、锭、胶、曲,以及条剂、线剂等多种内服、外服剂型。中药外敷散是各种名贵中药按一定的比例、配方研磨成极细的粉末。
作用原理
中药外敷散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以气味具厚药物为引导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灶。可透入皮肤产生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敷于体表的中药干粉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同时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
历史记载
战国后期的《内经》中已有汤液醪醴的专论,并记载了散剂的制法、用法以及适应症;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宋代的《和剂局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均有散剂的详细记载。中医外治概念的历史起源。
外治这一名词的出现由来已久,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便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说法,其后历代医家著作中多有涉及,但其研究范围及概念一直不十分明确。至清中叶,《急救广生集》(德生堂外治秘方)、《理瀹骈文》(外治医说)相继刊行,至此外治理论趋向成熟,中医外治的发展也达到一个鼎盛时期,
中医经典记载"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之,用药包敷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里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功而散之,教服药尤为得力"。其次,中医典籍中有"味入经"之说,中药粉包外敷患处,以其味入经穴,循经达于脏腑,既驱邪通经,又调理脏腑,其效胜于内服。
外敷散应用
中药外敷散多应用于筋骨类疾病方面的治疗如:
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骨质增生、关节炎、肩周炎、腰肌劳损、滑膜炎、腰椎管狭窄、骨刺、风湿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膝盖肿痛等筋骨类疾病。
疗效特点及优势:
不吃药,不经消化道,不伤消化系统及脏器,保护身体,不打针不输液不过电,安全可靠,不占用时间,不影响上班和休息治疗创收两不误,每天不间断改善缓解,时间由自己控制,不牵引,不会损伤肌肉和韧带组织,不手术,不伤元气,安全无风险,花费低,
以通经活络打通因寒湿而淤塞的经络通道。中医认为,痛则不通,打通经络通道,让患者首先解除疼痛之苦,树立治疗信心,调动自身主动的心理因素。也为后面的给药,扫通路障,让药直入病灶。以芳香穿透经络,清除病疼的结果。中医将所有的经络骨病皆归结为痹症。药力是直指病灶,象靶向给药一样,直接作用在痹症上,使痹症软化,消融,使变形的骨骼得以修复归位。
为什么提倡中草药外敷?
最快最有效的给药方式,它一不经过消化道,二不经过血液循环,能使足量的药物经过皮肤快速直达病灶,完全省去了消化吸收、血液循环两大环节,既不伤五脏六腑,又提高了治疗速度。
敷上中草粉的部位最高温度可以达到46度以上,最终以自己的承受力为度。敷之后的部位第一天到第二天都是热呼呼的,感觉非常舒服。
只要是风湿关节炎、滑膜炎、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四肢关节麻木冰凉怕风、宫寒、月子病、湿寒气等都有极好的效果。
一次中草药粉外敷等于10次拔罐除湿效果,等于20次泥灸效果,10次温补药油效果!药效渗透皮下6---7毫米,敷中药草粉20-40分钟,提升免疫力,补充阳气,扶阳固本,温养经络,祛湿散寒,调和气血,消痛化淤,延缓衰老,排湿气,排寒气,男女老少都可以使用。
保健和调理效果比起拔罐再也不用留满身的罐印了。
一个药包可以反复使用一个月,期间内中药包要经常晒一晒,外层袋可以拆洗。方便简单、干净卫生,疗效显著,实用性强。
使用简单方便,哪里痛哪里不舒服敷哪里,排风寒湿毒效果极佳。
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熏法:将药物点燃或煎汤,熏蒸局部或全身,有解毒止痒、活络除痛、透疹消肿等作用。
2、洗法:用药液浸洗患部,有解毒杀虫、消肿止痒等作用。
3、滴法:用药液滴入耳、鼻、眼等窍中,有清热止痛、解毒等作用。
4、含法:用水剂或片剂含而不服入或徐徐咽下,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5、吹法:以药末吹入鼻窍,使之发生喷嚏,有理气通窍、开噤等作用。
6、敷法:将鲜药捣烂,或以药末与水、醋、蜜、麻油、猪油、蛋清、凡士林等调和,直接敷于患处,有解毒清热、止痛消肿、止血等作用,或敷于某些穴位,起到特定的治疗作用。
7、贴法:用膏药等粘贴于局部,有消散、活血止痛、拔脓、生肌等作用。
8、塞法:将药物捣烂或用药末制成不同剂型,如栓剂塞于阴道、肛门中,有消炎止痛、杀虫止痒、通便等作用。
9、灌肠法:将药液用灌肠器具从肛门灌入,有消炎、透析、解毒、杀虫、通便等。
注意事项:根据病情和耐受度而定。每次外敷一定要观察局部反应,出现热烫潮红及时取下既可。如有水疱按常规处理。
本药仅供外用,严禁口服。皮肤破溃、孕妇禁用。
其中成分大青盐,别名:戎盐,胡盐,秃登盐,阴土盐,羌盐
概述:大青盐是清热凉血药,为卤化物类石盐族湖盐结晶体,主含氯化钠(NaCl)。
主要功效:清热,凉血,明目
作用功效
大青盐清热,凉血,明目。用于吐血,尿血,牙龈肿痛出血,目赤肿痛,风眼烂弦,解毒消肿,软坚散结之功。
功效作用
吐血、尿血、牙龈肿痛出血。大青盐性寒清热,咸味入血分,长于清热凉血,可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尿血、牙龈肿痛出血。目赤肿痛,风眼烂弦。大青盐具有清热明目,解毒消肿,软坚散结之功,可用于目赤肿痛,风眼烂弦。(风眼烂弦,又名风弦赤烂,因风湿热邪蕴结眼睑所致,以胞睑边缘赤肿湿烂,刺痒灼痛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
现代研究显示,大青盐主要含有氯化钠。此外还夹杂有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镁、硫酸钙和铁等。
大青盐与中药材混合,相得益彰,有助于中药材药效发挥,锁温控温性加强,加速了中药材渗透力。
中药包加热外敷治疗颈肩腰腿痛方法
主治: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膨出、突出、骨质增生、肩周炎、足跟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胃痛、膝骨性关节炎等一切寒性疼痛。
原配方:大青盐1000克、三七10克、当归30克、丹参40克、制乳香30克、制没药30克、川芎30克、桂枝30克、木香30克、羌活30克、独活40克、伸筋草3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元胡30克、川牛膝30克、红花30克、 生川乌20克、生草乌20克、生南星20克、生半夏30克、生马钱子10克、麻黄10克、细辛10克、肉桂30克、白芷30克、干姜30克、薄荷20克。
具体制作方法:
中药提取干净后磨成粗粉,盐除外。然后把中药粉与大青盐混合均匀(比例中药粉70%,大青盐30%)混合后装入专用热敷布袋(内外两层)。
用微波炉中火加热3至6分钟,取出置于患处。外用厚毛巾覆盖,如果温度过高可以在患处加一层无纺布隔热。一个小时温度消失后,还可以再在微波炉加热继续使用。
注意事项:根据病情和耐受度而定。每次外敷一定要观察局部反应,出现热烫潮红及时取下既可。如有水疱按常规处理。
本药仅供外用,严禁口服。皮肤破溃、孕妇禁用。
第二个方子:类风湿关节炎外洗与热敷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疼痛变形。
药物组成:
川芎50克、葛根20克、桂枝20克、赤芍30克、络石藤60克、独活50克、生川乌30克、豨莶草60克、海桐皮60克、鸡血藤60克、知母60克、勾藤30克、乳没各30克、黄柏20克、威灵仙50克、白介子30克、蜈蚣2条、伸筋草60克、虎杖30克、土茯苓30克、三棱30克、莪术30克。
使用用法:水煎5次,取药液2000毫升,熏洗、热敷患部,每日一次或两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一剂药用5-10天,不可内服。30天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每次不超过一个小时,温度不要过高,皮肤对温度不敏感的患者注意不要烫伤。根据病情和耐受度而定。每次外敷一定要观察局部反应,出现热烫潮红及时取下既可。如有水疱按常规处理。
本药仅供外用,严禁口服。皮肤破溃、孕妇禁用。
常见反应:
极个别可能会有过敏反应,表现为用药部位起皮疹,瘙痒,停用即可。
临床经验:
手足部位直接熏洗就可,其他部位可用布袋包药热敷,冬季使用药液易凉,可用毛巾浸透药液敷于患处,外用红外线理疗灯烘烤或塑料膜包裹外用热水袋保温。
临床疗效:一般1-2个疗程,即见消肿止痛之效,对症按法应用,鲜有不效者。
病例:2015年10月9号,吴氏,女。64岁
双手小关节肿痛变形8年,肩关节疼痛3年。经XX医院检查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煎水熏洗双手,热敷袋外敷双肩,每日临睡前一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至一小时。一剂药用10天,不可内服。30天一个疗程。
25天后,来电诸证消失,双手小关节大为改观,生活可以自理。没有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随访2年无复发。
邵氏外敷中药粉使用方法:
1,老陈调和草药粉调均,约30克。
2,喷上中药酒修复液到患处(疗效更好):范围略大于敷草粉的面积。
3,把调好的草药粉放到患处用保鲜膜裹上,用手按压均匀摊开到患处。
4,可用被子衣物等盖上,等待约15分钟很烫很热正常,一个小时后取下来,用干毛巾或纸擦干净。
5,每天敷一次。
6,3岁以上小孩敷草粉时间5~15分钟,
注意事项:根据病情和耐受度而定。每次外敷一定要观察局部反应,出现热烫潮红及时取下既可。如有水疱按常规处理。
本药仅供外用,严禁口服。皮肤破溃、孕妇禁用。
附:邵氏外敷中草药粉的几种反应:
1、好热——说明正在疏通经络!
2、好凉——说明你身体寒气好重!
3、好痒——说明你身体风邪重或血燥热!
4、出水——说明你身体湿气太重!
5、好麻——说明你身体有痛症!
6、没感觉——说明你身体寒气入骨,需要多做几次!
邵氏中医外治方法
邵常记
联系人:邵常记
电话:1858843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