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急性胃炎、胃肠痉挛的艾灸方法!

  • 发布时间:2022-09-16
  • 发布者: 王莉
  • 来源: 中医名家网
  • 阅读量:4418

一、胃下垂

胃下垂与慢性胃炎及溃疡病的治疗方法基本一致,以化脓灸及火针代灸并配合溃疡散的疗效较为巩固。亦可用补中益气及升阳益胃等汤液加减相配合。

【例1】唐×明,女,成年。腹胀嗳气,吞酸、嘈杂,消化障碍有年。钡检、胃底在髂嵴下7厘米。左右胃俞,三焦俞压痛(+)。直接灸左右三焦俞,灸疮化脓各症大减。

至灸疮分泌减少时,又于原处续灸十壮,在两个月内共加灸4次,最后灸疮愈合,续作钡检,胃底升高4厘米,各症平静,未续灸。

【例2】孔×九,男,成年。溃疡病合并胃下垂9厘米,自第五胸椎两侧以下直至第1腰椎附近均酸痛应手,乃自心俞起至三焦俞止,每日用圆头火针点刺两穴,深常约0.2~0.3厘米,自上而下,9天为一疗程。兼服溃疡散。重复使用3个疗程,症状基本消失,再作钡检,胃底升高6厘米。

【例3】黄×霞,女,46岁。腹胀胃痛有年,钡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下垂6厘米。面色咣白,气不接续,贫血、消瘦。三焦俞压痛(+)。为了便于自灸,嘱其自行熏灸中脘。

10日后进步不显。乃增服补中益气汤剂,配合溃疡散,灸药并进。

又10日,进步明显,灸感增强,精神转旺,血象改善,胃纳亢进。

又10日,进步更多,已可胜任一般劳动,未再作钡检,停药,单灸中脘或气海,坚持自灸,一年随访,云已停灸多日,一切可保持常态。

胃下垂、急性胃炎、胃肠痉挛的艾灸方法!

二、急性胃炎及胃肠痉挛

有云:当病势正在高峰与热势正在亢盛的时候,针灸是不宜轻用的。如果等待急性期过后,则针灸即易收效,现时的习惯也多是急性病采用药物,对慢性病和久病才用针灸。

这就会使针灸的最大功效湮没不彰!经多种病种与大量的实例证明,凡是病愈急,热愈高,则针灸治疗愈易收效。也就是急性病则收效速,慢性病则收效缓。在急性胃肠病方面,也有充分的说明。

1996年10月26日晚间,赵××因急性上腹痛,呕吐多次,高热(39.2℃)而抬来就医,同道为之投解热镇痛及解痉诸药,痛未减,且转剧,呻吟之声,彻于数室。余适患河鱼疾,颇困疲,闻声未容安卧,乃起身为之熏灸中脘,加灸内关,约15分钟剧痛已减,体温下降0.8℃,半小时入睡,夜间未用任何其他药物,次晨步行而去。

针灸均可促进胃肠内容物的排除,具有催吐及通便的作用。

【例1】王×朝,男,49岁。劳累之后,暴食过量,上腹剧痛,旋即呕吐2次,痛未解。吹灸左三里,感传入腹,痛稍减。略安静。再吹右三里,当感传进入上腹后,吐意大增,复行吐出积食很多,胃部舒畅,痛全止。

【例2】詹×朝,男,成年。上腹剧痛,捧腹号叫来诊。在八小时前曾有饱食及暴食。针右手足三里,上下同时运针,痛未减,但渐生吐意,不断运针更是欲吐而又吐不出,乃出针,以指压舌根探吐,呕出积食盈瓯,痛止而去。

【例3】董×九,男,60岁。腹痛,微热,已3天。熏灸水分,腹中觉有跳动,肠鸣增强,痛稍减。6小时后再灸1次,感应较之第1次明显,肛门有坠胀感,想排便,给以甘油栓塞入协助,半小时后,解出粪块1堆,其硬如铁,诸症悉除。

燥屎内结,在《温病条辨》中称为“热结旁流”。本例虽发热不高,也有此种现象。急性胃炎及肠绞痛,取用大椎也有良效。

【例4】谭×庭,男,成年。上腹绞痛,呕吐苦酸水,已一天。吹灸大椎,灸感沿脊柱下行至与胃部同高时入胃,痛大减,继而全身皆有微热而更感轻快,呕痛全止。

【例5】宣×吉,男,成年。腹痛连脐,如刺如割。发病约3小时,无呕吐及腹泻。吹灸大椎,热流直下抵14椎处入腹,痛随热减,腹腔全部为热感所充满,痛即全止未再发。  

在左右同感的情况下,对侧感传的走向可与灸侧一致(同向同感),也可与灸侧相反(反向同感)。

【例6】管×红,男,46岁。上腹痛,消化不良,苔腻、脉缓,吹灸右合谷,灸感由手阳明经上传至肩,由胸进入上腹。正在温暖舒适之际,忽感左肩发暖,并沿与右侧相同的路径自内而外,走向大指次指之间。最后随同右侧的感应过程而同时消失。第二三次仍用原法,同感未再见。症减,未再续灸。  

小海是小肠在上肢的合穴,下巨虚是小肠在下肢的合穴,腑病取合,故在腹痛连脐之小肠绞痛时取用有效。灸不忘针,录取一例于下:。

【例7】王×仁,男,成年。脐周及下腹剧痛,未吐泻,已持续3~4小时。同道为之取下脘、气海、天枢以及三里等穴,历一时许尚未缓解,又隔盐灸神阙仍未效。

乃为之取右小海与左下巨虚,上下同时用九六法运针,未及5分钟痛减八九,再稍待即全止。出针后徜徉而去。


提醒:本文分享出来的配穴建议、施灸方案等仅供同道参考和交流,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建议患者就医辩证诊治。

本文选自周楣声老先生的《灸绳》

  • 健康检查
  • 经验丰富
  • 设备安全
  • 项目安全
  • 信息保存
  • 贴心服务

本站关键词:中医,中医名家,中医专家,中国中医,中医教授,全国名中医,中国名中医

友情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名家网 ICP备18008845号-1

在线联系
在线客服
TOP
扫一扫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