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无绝症,艾灸有奇效
- 发布时间:2023-05-25
- 发布者: 王莉
- 来源: 中医名家网
- 阅读量:19991
著名的中医大家倪海厦曾说过,如果能用中药治好感冒,那么治好癌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有过其他的中医大家说过,有时候治好一个癌症并不比治好其它的一些常见病麻烦多少。
那么这样的说法与当今的主流医学西医对于“绝症”的概念是大相径庭的。“中医无绝症”的说法,当真有此事吗?
“中医无绝症”这个说法,确实如此吗?
根据临床验证,确实是这样。比方说肝硬化腹水,这是比较重的病,药如果用对了,快的十来天腹水就能消下去,有时候治一个普通的胃病失眠之类,可能所需的时间更长。
这就要从中医的哲学基础说起。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人类根本没有可以治病的药。打个比方,我们创造了一台电脑,造了一台洗衣机,我们今天就可以修电脑,今天就可以修洗衣机。
而我们人呢?人是天地孕育的最精密的仪器,本就是天地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永远也无法修自己,除非我们有和天地同等的智慧,就好像一台洗衣机永远也不可能修它自己一样。既然我们做不到修自己,那医学又是什么?
先从西医说起。西医领域一直在致力于研究治病的药,那西医领域到底有没有治病的药呢?先说感冒,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抗生素不是感冒的特效药。在国外门诊,大夫是没有权利随便开抗生素的,若开了,他可能会面临吊销执照的处罚。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抗生素不是感冒的特效药,那感冒的特效药又在哪里呢?西医界的答案是没有。如果感冒都没有特效药,那别的病呢?自然更没有特效药了。比方说糖尿病、高血压,我们都知道需要终身服药。这些药是在控制血糖,控制血压,但不能治愈。
不但治不好,还伤肝肾,因为服用这些药物引起肝肾衰竭的病人现在有很多。如果病严重了呢,就是手术,把坏掉的器官切割或者置换。然后就是排异反应,因为不是你的器官人体不接受。这种治疗追求的是五年存活期,如果能存活五年就算治愈。
那中医领域有没有能治病的药呢?
一样是没有的,能够对抗疾病的只有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因为我们人体的免疫基因链足够对付已知的一切疾病。比方说艾滋病,人体免疫力一般的,能抵抗艾滋病病毒十几二十年不发病。个别免疫力极强的,终生不发病。癌症、非典之类的自愈的就更多了。
当年非典疫情肆虐,西医束手无策,抗生素无治,只能使用大剂量的强效的激素,幸存者多得股骨头坏死,肺纤维化等后遗症,痛苦非常。后来是中医出来治好了很多,治愈者亦无后遗症。既然中药不治病,那么中医又是靠什么把人治好的呢?
真正的传统中医是反对用药去治病的,而是着眼于恢复人体的秩序,打开让免疫力受到抑制的这把锁,然后让免疫力自己去治病。真正能“覆杯而愈”的只能是人体自己,而不是药物。
只有明确这个观念,用这个理念去治病,中医才真正是中医,中医才能摆脱现在治病慢不治病的怪圈,成为真正的治病快治大病的中医。
后世的中医之所以衰落,也是因为越来越偏向于以药治“病”。我说的这个病就是病症的病,这是局部思维,背离中医精神的。对于人体免疫力而言没有大病小病。
西医所谓的大病很多情况指的是患病的位置,比方一个炎症,在皮肤你可以不去管它,在肾上呢,肾炎那就是大病了。但对于人体免疫力而言,它是一样的。又比如黄斑病,号称眼部癌症,这在西医中是最难治疗的病之一。
我治过一例黄斑病,只用了一个月便彻底根治了,也没有再复发,而我当时辩证的时候,只是用了一个祛湿的方子。那为什么一个祛湿的方子便就根治了黄斑病,而西医却束手无策呢。很简单,因为,黄斑区的病变可以理解为有一块积液在眼球后部,湿气去除,自然也就好了。
之所以西医称之为绝症,是因为积液在眼球的后部,对于西医而言那个区域的病变很棘手,做手术非常的困难,所以称之为绝症。而对于中医而言,身体哪里都是一样的区域。这么好的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艾灸密码,免疫力正常了,人体秩序恢复了,大病亦能速去,反之一个感冒也有可能迁延一两个月不好。
其实艾灸就是中医治病很好的一个方法。《灸法医话》一文中说,“灸法有神奇疗效,非实践而莫知”。很多西医看不好的疾病,艾灸却能够治愈。比如最常见也最让女性朋友无可奈何的痛经,去了医院可能很多人医生都会给你开一点儿止痛药缓解当时的疼痛,可是到了下个月,痛经一样没有好转。
但艾灸就不一样了。
《黄帝内经》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也。”早有灸法的记载。
《千金要方》
“取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强泥,可作饼子,厚三分,已有孔,勿覆孔,可肿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药王孙思邈在书中总结了艾灸理论及多种灸法,如上述的隔物灸,还有施灸顺序及艾叶选择等。
《外台秘要》
“适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唐代王焘也非常重视灸法的奇效。
很多朋友艾灸一段时间之后,不仅痛经没了,整个人气色也好了。其中原理很简单:艾灸将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的功效。
现在老百姓养生观念越来越强,如何对抗亚健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而艾灸作为中医疗法之一,因其简单有效、操作性强等优势,已成为老百姓日常保健的常用方法。李树成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可以采用悬灸、灸器灸进行预防保健。
悬灸是直接点燃艾条对局部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环境、体位不受限制,一般以被灸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施灸者可用左手持艾,食、中二指分张,放置于施灸部位两侧,感受被灸局部受热程度,并调整艾灸距离。
很多朋友都问,我们怎么艾灸的,时间如何分配,一个穴位或者患处能灸多久?这个我也无法回答,今天就在这里给大家来一个整理吧。
1.小孩子和老年人身体比较弱的,你就得时间短一些呗,如果是麦粒灸的话一般1-3壮即可;艾条的话就灸到皮肤微微发红,摸着皮肤感觉不是很烫就可以的了,灸条细一些,壮数少一些。
2.成年人一般可以灸时间长一些,壮数可以多一些;女人可以少一些;
3.肥人脂肪比较厚那么艾柱可以大一些,灸条可以大一些,时间可以长一些;瘦人火旺,就要用小艾条,时间短一些,艾柱就少一些。
4.对于皮肤敏感者可以短一些,艾柱少一些即可。
5.对于迟钝者艾灸时间可以长一些,艾柱可以大一些即可。
6.对于第一次接受艾灸的朋友可以时间短一些,艾柱小一些,壮数少一点。
7.干体力活的人艾柱可以大一些,多一些,时间长一些。对于动脑的反而相反。
10.对于患亢进性疾病,如疼痛痉挛这类型的患者艾柱大一些,壮数多一些,时间长一些。
11.艾灸的时候呀必须要忌风寒,有一些体质弱的人,一灸就受寒,一旦受寒,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修复回来。
12.施灸的时候一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阳到阴。那么还有一些是特殊调理,就按照特殊方法了。对于三高可以先灸悬钟,足三里,然后再灸其他穴位,然后再灸曲池穴,用涌泉穴收工。
13.一般麦粒灸或者用艾条特殊灸法,也会出现起泡,如果水泡比较小,那么不用太理会,注意保护它,让身体自我吸收,它能够自然而愈,如果不小心弄破,可以用烫伤膏涂一涂,直到治愈。
对于大泡的话,你要用针扎几个孔,挤出水,然后这样子硼酸软膏,或者是烫伤膏涂上,最后再用医用纱布包住,要时常换药,注意不要让它感染。
15.有一些人灸了之后,次日会感觉口苦,喉咙干,甚至发热,睡眠不好,或者很疲惫,可以休息一两天,待到一切正常后继续施灸。还可以改变穴位,可以多灸曲池,照海,涌泉穴居多,上焦穴位少灸,印堂穴有一些人灸了之后也会减少这类情况的出现哦。
16.一般灸了以后,可能隔1小时之后也会出现起泡,这种还可以用悬灸温灸它,加快吸收,很快也会干了,要么待它吸收之后再灸,再者可以愿者其他穴位施灸即可。
此外,现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温灸器,款式多样,使用方便,安全性较为提高。
针对不少市民都困扰的艾灸烟问题,则建议选用纯度高、少杂质的艾绒或艾条,注意室内通风,推荐在抽风设备完善的室内进行施灸。
这就是中医治病的根本,是我们几千年前就有的认识和方法,并不是所谓超前的东西,新的东西,只不过被当下的人忽略和遗忘了。
“一灸、二通、三调、四补、五养”的特色灸疗,秉承《黄帝内经》的养生精髓,结合先进的西医理念,以“未病防治、已病调养”为出发点。艾灸养生摆脱了亚健康困扰,让众多人拥有了健康和美丽。被业界誉为“最有思想的抗衰老灸养疗法”!
艾灸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艾灸的功效有很多,通经活络,祛湿散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等,艾灸主要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艾灸可以调理宫寒,痛经,通过艾灸可以温宫暖肾,从而达到温经散寒、生化气血、化淤止痛、调节内分泌的功效,能够有效的调节女性手脚冰凉、畏寒怕冷、腰酸乏力、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一些列妇科症状。
艾灸还可以调节内分泌失调,通过调节内分泌等系统,使人体的阴阳气血充足而上达头面,滋养五官发肤的功效,能淡化、表皮的黑色素,消除水肿、眼袋、黑眼圈等,有效的改善面部倦容,令女性肌肤红润,有弹性、无皱纹、无斑点、在美容的同时,通过内分泌等系统起到减肥,调理妇科疾病的作用。
大家可能还会有一个疑问就是备孕期间能不能艾灸,备孕期间是可以艾灸的。对女性来说,艾灸可以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调理痛经和一些妇科疾病。
艾灸要诀
女同志,大多数,体性寒凉。
食冷饮,露脐装,脾胃皆伤。
少运动,无导引,气脉不畅。
易发怒,伤肝血,面生痤疮。
谈恋爱,情绪多,胡思乱想。
作息乱,少睡眠,气血难养。
负担重,压力大,抑郁难挡。
子宫寒,经期痛,少有良方。
想养生,知识少,怎样健康?
艾灸,中医术,温阳补阳。
活气血,通经络,全身舒畅。
通肚经,壮胆气,决断力强。
通脾经,合胃口,消化补养。
通肾经,子宫暖,强壮膀胱。
通肺经,呼吸畅,力透大肠。
通心经,小肠宁,全身滋养。
通任督,补丹田,无病无恙。
多学习,多实践,做个榜样。
为自己,为家人,身体健康!
如何配穴艾灸:
1.一般局部施灸,比如背部可斟酌阿是穴、肩髃、合谷、曲池、列缺;局部在下部斟酌用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阿是穴;病患属急性湿热者,可以针灸四肢都十宣穴和耳背放血;病属于慢性虚寒症,可以灸背部各个俞穴。
2.对于某一些疾病,我们可以选择左右相隔相同点来调理,比如胃病可能会选两个足三里,或者两个公孙穴;妇科疾病可以双灸三阴交,这样的调理可以增强它的疗效。
3.对于某一些病症,我们可以做到双管齐下,比如合谷配太冲,用来镇定神经;曲池配足三里,可以用来治肠胃病等。
4.还有一些方法,左病右治,或上病下治,或者左肩不舒服,针灸右边曲池(手三里),或者阳池穴。
5在于调整好呼吸,松静自然,气沉丹田,不急不躁。孙思邈曰:澄神内视,望之俨然,是谓沉稳。
日常保健,可选用什么穴位进行艾灸?
头颈部
▲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有散寒、解表、助阳等作用。
腹部
▲神阙穴:脐中央,有回阳益气的作用。关元穴:脐下3寸,有温壮元阳的作用。
四肢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有健脾益气、强身壮体的作用。
背部
▲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具有补肾纳气,固精敛涩、调经止带的作用。
李树成总结,日常养生保健或者亚健康者,可选用足三里穴、大椎穴、神阙穴、关元穴进行艾灸,或者单灸足三里;有哮喘或易感冒者可灸风门穴、肺俞穴、大椎穴、关元穴、足三里穴;经常腹泻、消化不良者可灸天枢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神阙穴。
值得注意的是,艾灸需要长期施灸,日久才能有疗效,特别是慢性病及疑难病,可以灸数月甚至数年,老年人养生保健更应常灸。
而施灸的顺序一般先上部,后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身,后四肢,依此进行。如果艾灸不讲次序,往往有面热、咽干等上火表现。当然也有可能因体质不同而出现上火表现,可用生地、麦冬、玄参煎水喝缓解不适。而艾灸的时间则建议在白天,早上最为适宜。
艾灸有哪些注意事项?
施灸前后,忌过饥过饱、饮茶、饮酒、食用辛辣油腻之品。极度疲劳、大汗淋漓时禁灸。
孕妇腰骶、腹部不宜施灸,胎位稳定的孕妇,治疗妇产病可辨证使用灸法。
长期施灸后可能落下疤痕,应尽量避免在颜面部、明显外露部位、关节部位施灸。
若在艾灸过程中出现晕灸,要立即停灸,让患者平卧,施灸中要留心观察,防止晕灸。
艾灸之后,禁忌冲动,一般卧床片刻,更不能立即饮茶和同房。
把陈放已久的艾草打成绒之后气味更清香,时间更持久,而且容易点燃,还不易熄灭。用麦粒灸放置在皮肤上,点燃烧尽的一瞬间,这个温度可以直接渗透到深部,使人发生一种极为舒服的快感,很舒畅的感觉。这是其他植物没有的感觉。
一般都是在端午前半个月采制为佳。有书记载直接在端午节前后制作,也有人的说法采回来存放三年然后再制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几公斤分成两批,用这两种方法来制作,看看哪一种更舒服。
艾灸秘诀
一、准:取穴要精准。传统灸法都是以穴位精准而立足。取穴虽有同身寸、骨度分寸、体表标志之法,然,有身短手长,有身长手短,有胸长腹短,有胸短腹长,不同的典籍对同一个穴位尺寸尚有不同,不同的派别对同一个穴位也有不同的取法,不一而论,所以取穴的精准度,不能只泥于书本,拘于尺寸,还要临床多摸索,多总结。古来定穴之法多以穴位定位标准的基础上,寻找肉、筋、骨之会、间、空形成的溪、谷、隙、缝等位置。
孙思邈认为穴位在: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处;《标幽赋》取穴之法: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取穴经验:以体表陷凹之处,两肌肉之间,肌腱之间,两骨缝之间,关节上下、前后、左右,或动脉跳动之处,皮肤皱纹和五官九窍的周围来找穴位。这些穴位大部分通过按压,针刺,或施灸刺激会有有别于其他位置的感受,或易痛,或敏感,或快然,或传感,此皆得气之反应,取穴精准,最终要以能得气为定。
二、匀:指艾灸施灸过程灸法的展现节奏要匀。无论哪种灸法,都要去把握艾灸过程的节奏,使得艾灸过程有一种令人舒适的韵味。艾炷灸,从小壮到大壮的变化过程要均匀,每一壮之间的时间间隔要均匀。艾条灸,实按灸,则用力要匀速加重,悬灸,则运行要匀速和缓;
六、柔:施灸过程中施灸者肢体运用要柔。要能做到快而不断,慢而不乱,如太极拳所说:力发于足,主宰于腰,行于背,达于四末,形如九曲珠,自下而上,节节贯串,再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做到周身一家,一动而无有不动,才能展现出柔而不刚之应用。
七、轻:手法要轻,要能做到手指关节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才能轻盈而不浊重,亦不飘浮。
三、灵:行气要灵;要能做到止而不滞,动而不散,才能灵动无碍,拘而不束。
四、顺:施灸者自身气要和顺。先儒曰: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艾灸亦然。在施灸时,先调自身之气,令之和顺,心平则气和,心顺则气顺,推己及人,以己引人,二气相合,皆得其顺。
五、透:意要通达被灸者之身。艾灸时,如果没有意之和,心之随,则艾气散而不聚,乱而不整,意和而心放,则使艾气之用更大程度发挥,意为气使,意之所到,艾气随之,艾气之至,心为之应,心与气互随互应,并与被灸者之气相互交融,意之所至为达,气之所随为通,通达交融,为透。
灸法的适应症
艾灸一般适应于慢性久病及阳气不足的疾病,单纯施用针法,效果不及灸治显著,如阳虚痨、水肿病、痰饮病、冷哮症、阳痿症、遗尿、久痢、痹痛、疝气及妇女气虚血崩、老人阳衰多尿、男子赢瘦少气、小儿疳积等病症,皆可用灸。其他如中风脱症、大汗亡阳、气虚暴脱等,也可应用灸法来急救。此外,在外科方面,如痈疽初起,瘰疠,流注等也可用灸。
在《伤寒论》中仲师提出三阴症可灸,反三阴症中兼有热象者,反而不宜施灸,但阳症下陷而寒化者,也可考虑灸治。
施灸先后的原则、艾炷的壮数和大小
有关施灸先后次序,在《千金方》中说:“凡灸、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可防止气血被灸火引导上行,而发生眩昏等不良反应。临床上因多灸上部的俞穴,病人常诉说头昏、咽干等。若这时在下肢部施灸,即可解除,但又必须结合病理情况来考虑,因病制宜,不能拘执不变,例如气虚下陷的病例,即是从下而上的施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施灸多少,又当以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来决定,《千金方》说:“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医宗金鉴》中也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者。必不可过三壮,艾炷如小麦,恐火气伤心也。背腰以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总之,凡少壮或新病体实者宜大炷多壮;妇孺老人或久病体弱者宜小炷少壮。以部位而论,头面四肢(皮薄骨多)及胸部,灸炷均不宜大而多;腰部、背部、腹部施灸,大炷多壮无妨,但在沉寒结冷,元气将脱等疾,则须大炷多壮,尤其在救急之时,甚至不计壮数,须至阳回脉起,方能止灸。